近日,頂級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錶瞭一篇關於人類壽命極限的研究論文。來自新加坡和美國的科研團隊,基於對數轉化比例的全因死亡率模型建立瞭一種衡量人體衰老程度的新指標DOSI,即動態生物體狀態指標。在連續數個月對54萬名來自英美俄的誌願者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後,研究人員得齣結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自我修復能力開始下降。當人類達到80歲時,其恢復健康的時間是40歲中年人的3倍。而當人類壽命達到120歲—150歲之間時,人體各項機能的自我恢復能力將達到臨界值,即便是人們一直保持健康也沒有遭受重大疾Bing,人也會死亡。01“人體革命”來臨如果還有人在幻想著“長-生-不-老”,那麼你在看到上述研究結果的時候,就應該早點丟掉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不過有個好消息是,這項縱嚮研究為分析人體機能衰退過程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突破口。科學傢們可以根據這種新方法,來評估生物學上的機能衰退過程。此舉能夠精準定位人類的生物年齡在生命周期中的坐標,從而確定抗老乾預措施的效果,打開“人-體-革-命”的大門。近日,榖歌生物技術企業Calico公布瞭能乾預人類身體機能衰退的ABBV-CLS-7262物質研究結果。科學傢們聲稱這種物質能夠3天逆轉小鼠大腦老化。Calico是榖歌在2013年投資15億美元成立的生物技術企業。負責領導ABBV-CLS-7262研究項目的是2014年拉斯科醫學奬獲得者彼得沃爾特。沃爾特錶示,隨著人體的年齡增長,我們體內一些蛋白細胞會發生老化損傷,這會導緻我們自身恢復人體器官的能力降低。而研究團隊通過外源性補充ABBV-CLS-7262物質來介入小鼠的大腦老化,發現乾預後的老年小鼠大腦中存留的“垃圾”會被清除掉,使其快速迴到年輕時的水平狀態。Calico的創始人Arthur博士對這個項目十分看好,他錶示這項試驗目前正在進行I期臨床試驗,如果後續順利,他們預計會在10年的時間裏將其投入市場應用。02技術百花齊放隨著人類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大量的抗老研究在這幾年來備受人們關注。在《柳葉刀》《科學》《細胞》《自然》等知名學術期刊上,這方麵的論文研究已經多達上萬篇。因為這項技術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還在2020年將抗老技術和人工智能發現分子、量子優越性等技術並列為“全球十大具有突破性技術”。和榖歌實驗室研究的ABBV-CLS-7262師齣同門的是,同樣以外源性補充人體所需物質的Wlnad,也是生命科學的一大熱門。這是哈佛實驗室大衛辛剋萊在研究人體健康因子時,發現的一種控製人體機能衰退速率物質。和ABBV-CLS-7262不同的是,這種物質的作用十分廣泛。其促進産生的健康因子(NAD+)掌控著人體將近一半的代謝機製。因為這一重大發現,大衛辛剋萊和pony馬、傑剋馬一同登上瞭《時代》雜誌2014年度具影響力的百人榜單。相比於榖歌的閉門造車,Wlnad的研究遍布世界各國。那些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傢,早早就推動瞭Wlnad的臨床試驗。例如人口老齡化特彆嚴重的日本,在今年就聯閤哈佛大學一同公布瞭該物質的臨床試驗結果。得益於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如今的Wlnad已經成功商業化,進入瞭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以“萊特維健”為主的Wlnad,不僅在歐美東亞地區大受追捧,還在今年的J-東季中狂歡裏,以黑馬的姿態成為瞭大健康領域中的熱門。除瞭風頭正盛的Wlnad和ABBV-CLS-7262,來自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研究團隊也在近期公布瞭其研究結果。他們發布在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的研究論文引起瞭世界各地生物學傢和普通民眾的熱議。HaimCohen研究團隊發現,通過提高SIRT6基因錶達,就能夠有效延長小鼠模型30%生命周期。這一機製是SIRT6基因能夠通過增加肝髒糖異生相關基因錶達,從而增加人體健康因子的從頭閤成。健康因子的從頭閤成促進脂肪組織釋放甘油,維持瞭老年人類的人體能量穩態,延長人類的生命周期。此外,錶達SIRT6基因後的小鼠,還錶現齣瞭癡呆、xue液等與年齡相關問題的顯著改善。03結語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為什麼會衰老的問題對人類來說或許將不再是秘密。無論是通過外源性補充還是基因錶達,越來越多的人類開始享受到抗老技術帶來的好處。或許在這個世紀齣生的人類寶寶,都有可能活到百歲。你期待這場即將到來的“人體革命”嗎?相關論文: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618876vhttps://www.calicolabs.com/press/calico-and-abbvie-share-update-on-early-stage-clinical-program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pjamd20162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0-00298-z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3545-7